大学食堂应用中的RFID智能结算 |
发布时间:2018-09-11 15:07:07 | 浏览次数: |
传统学校食堂目前面临众问题,用餐时间集中,人流量大,食堂排队拥堵,普遍反映用餐体验差,传统窗口模式需要在多个窗口分别排队选菜、刷卡自由服务员打菜,多次排队需要多次结算,麻烦且浪费时间,且依赖人工收银,速度慢易出错,容易造成排长队,用餐体验差,造成大量学生到校外就餐。自助结算台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,自助结算餐台配套餐盘,每一个都植入了RFID芯片。 人大食堂采用RFID技术,“刷餐盘”三秒结账 9月4日,中国人民大学北区食堂一层餐厅推出智能结算服务,学生在自助区选好菜品后,把餐盘放在“结算区”,结算台会通过感应不同餐具自带的芯片价格而自动生成总价格,学生刷卡后就可以离开,整个过程只需要三秒,这避免了一直以来学生花大把时间排队打饭的情况。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,目前,京内外很多高校已经开始推行这种智能结算模式。 现场“刷盘”结算只需三秒钟 当天下午4:30,还不到饭点,人大北区食堂一层智慧餐厅外就排起了长长的队伍,很多同学都想要体验一把智能结算“黑科技”,做“第一个吃螃蟹的人”。
“一两米饭,0.25元;蒜黄炒鸡蛋5元;西红柿鸡蛋汤,1元;清炒小白菜2元”,在智慧餐厅的出口处,学生们把盛有饭菜的托盘放在“结算区”的框内,桌面屏幕左侧的十六宫格内显示出菜名和价格,右侧分别显示出数量、总价和营养成分、卡内余额等数据。 与结账台桌面屏幕对应的是一个倾斜45度角、15英寸宽的立式屏幕,是为工作人员设置的。这个结构很像了超市的柜台,但与之不同的是,这里的结算是自动感应的,无需扫码枪。从把托盘放在结算区到刷卡再到把托盘端走,整个过程只需三秒时间。 不扫码,也可以结算?据了解,智慧餐厅的碗盘全部植入了RFID射频芯片,芯片可通过出品终端反复写入菜品信息。餐具放到结算区后(射频天线感应区),计算机会自动读写芯片,并借助现代通信技术,实现快速结算。 延伸“黑科技”大数据可决定菜品更替 除了学生减少排队、提高结算效率,智能结算的“黑科技”还能提供在食堂吃饭学生的饮食大数据。 人大智慧餐厅试营业后,学生们纷纷在学校微博、微信留言,希望“营养成分表”能够帮助他们“燃烧”他们的卡路里。通过大数据了解学生们的消费倾向,帮助学生们建立更健康的饮食习惯。通过推出饮食健康APP,让学生们关联到其他运动健身类APP,提醒他们合理摄取卡路里。 |
大学食堂应用中的RFID智能结算相关射频识别设备与应用方案 |